废旧蓄电池也就是人们经过一段时间使用过后达到报废及无法继续使用或者是无法修复的蓄电池,对于废旧蓄电池是需要经过正确的安全处理措施,因为废旧蓄电池是具备一定的危害性,对自然环境以及人本身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性。
废旧蓄电池有什么危害?
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少量重金属上,如铅、汞和镉。这些有毒物质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体,长期积累难以消除,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和骨骼,甚至会致癌。铅:神经系统(神经衰弱、手脚麻木)、消化系统(消化不良、腹绞痛)、血液中毒等疾病。水银:精神状态的改变是汞中毒的主要症状。脉搏加快,肌肉震颤,口腔和消化系统疾病。
如果电池丢弃后处理不当,汞会慢慢溢出到土壤和水中,并通过农作物进入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他每天用一次电就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农业价值。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会发生汞中毒,从害羞、孤独、烦躁、抑郁、嘴里有金属味,到手指、舌头、眼睛、头部震颤等“汞毒震颤”。镉和锰:主要危害神经系统。
1.锰:体内锰积累过多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综合功能障碍。严重者双腿沉重,语言单调,表情呆滞,感情淡漠,常伴有精神症状。
2.锌:锌盐能沉淀蛋白质,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当水中浓度超过10-50mS/L时,具有致癌性,可能引起化学性肺炎。
3.铅:铅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肝、肾等器官,可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代谢过程,也可直接作用于成熟红细胞,对婴幼儿影响较大。会导致孩子身体发育迟缓,慢性铅中毒会导致孩子智力发育迟缓。
4.镍:镍粉溶于血液,参与内循环,毒性强,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血管变异,甚至导致癌症。
5.镉:镉进入人体后,会损害人的肝肾,还会引起骨骼变软。在严重的情况下,它会导致骨骼变形。
6.汞:在这些重金属污染物中,最值得一提的。这种重金属对人类的伤害不会太小。长期以来,我国在生产干电池时,都要加入一种有毒物质——汞或汞化合物。我国碱性干电池中的汞含量为1-5%,中性干电池中的汞含量为0.025%。
我国每年用于生产干电池的汞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对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也有不良影响。1953年,九州岛,日本,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向人类敲响了汞污染的警钟。
这些金属最大的污染特征是在自然界中无法降解,只有通过净化才能消除污染。重金属污染威胁人类健康。如果人类忽视重金属污染的控制,最终将自食苦果。因此,加强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更为重要。废电池的安全措施:
废电池应交给电池回收单位,不能随便处理。因为电池内部的电解液是稀硫酸溶液,会污染土壤和水,内部的电极是铅和氧化铅,也会污染环境。如果你所在地区没有专门的电池回收企业,可以将电池送到你购买的地方,也可以收取一定的折旧费。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有关废蓄电池的安全措施说明:
1.废弃矿井中的固化、深埋和储存
废电池一般都是运输到专门的有毒有害垃圾填埋场,但这种做法不仅成本太高,还会造成浪费,因为还有很多有用的物质可以作为原料。
2.回收利用
只有明确生产者、监管者的责任和各自的职责,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才能确保废旧铅酸电池的有序回收和安全、环保、资源化利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让违法违规企业得到应有的惩罚,也需要结合疏通,持续提高标准收集处理率。对于市民来说,更需要增强环保意识,勇敢举报身边的非法小作坊。
3.厂区与周边居民及公共设施保持必要的安全防护距离,并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铅作业安全卫生规程》、《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的要求。
4.作业前尽量湿润作业环境,防止铅尘飞扬;工人除穿相应的工作服和防尘口罩外,还必须使用能保证新鲜空气供应的通风设施;
手术台排出的铅尘必须放置在专用容器内,不得与其他垃圾堆放在一起;作业结束后,工人必须在工厂洗澡,清洗工作服和防尘口罩;同时;吸烟;工作场所禁止饮食。上课喝水前一定要洗手、洗脸、漱口。禁止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和离开工厂。